揽清度假酒店
![揽清度假酒店 揽清度假酒店]()
花了两年半时间把洱海边一个农宅改造成一家精品客栈。
大理洱海环海西路葭蓬村是一个环洱海最小的自然村,村庄周围环绕着独有的自然景观—海西湿地:杨柳垂荫,芦苇飞絮,水鸟游弋,天蓝海清。整个村庄宁静秀美,五六间小客栈沿湿地岸线散布。
在这些客栈里有一家极具设计感的特别客栈——慢屋•揽清(MUNWOOD LAKESIDE)。
从项目选址策划、建筑方案及施工图设计、室内(包含软装、家具设计及现场制作)及景观设计,施工现场等,整个项目从最初草图至施工结束一共花了两年半时间。
![揽清度假酒店 揽清度假酒店]()
项目区位:项目周边环境
没有一帆风顺。他们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资金不够。他们开始鼓动了周围好几位有同样追求的建筑师好友加入到投资建设团队中,一起成立了慢屋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组织一群有相同梦想的建筑师一起努力。
施工现场需要把控,各种关系需要协调。方案同样是改了无数轮:只不过这次是给自己改 —— 过程中设计师们意识到“其实作甲方也挺难,很多实际的问题需要面对”。——还好办法总比问题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他们努力坚持着建筑学的基本准则。
![揽清度假酒店 揽清度假酒店]()
思考:后地产时代建筑师的角色与定位。
从乙方到甲方,设计师们在这一过程里获得全新的体验。他们角色的转变为他们带来很多新的思考。
精心策划,从考虑使用者的体验开始设计:分析酒店客人的使用行为模式,注重使用者的体验,做到“设计创造价值”。
![揽清度假酒店 揽清度假酒店]()
控制造价,强调“适宜的建造策略”:在相对较低的建造成本情况下,以及在大理相对落后的施工技术条件下,用建筑师可以控制的施工方式做出更讲究的空间品质。
强调社会责任感:在洱海环路市政管网不健全的背景下,在有限的投资成本下,花数十万元为项目配置中水系统,污水处理后可作为庭院景观用水,不向洱海排一滴污水。
建筑师的话语权:建筑师为主导的开发建设,推动项目的建设及运营走向良性,达成使用者、业主及社会多方共赢的结果,而非之前房地产粗放开发时期开发商一味的追求资金回报率的传统开发模式。
使用后评价对设计的促进:目前客栈已经投入使用近一年,客人的使用反馈作为真实存在的建筑评价,将是我们今后酒店设计改良的依据及动力。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转型下,在后房地产时代下,建筑师的角色定位或许可以重新思考?
![揽清度假酒店 揽清度假酒店]()
![揽清度假酒店 揽清度假酒店]()
边界:石头围墙的介入,作为边界存在,让客栈与周围邻居之关系既有所区别,又有所联系。
多层次的公共空间设计:创造多层次的的公共空间体验,从多维度建立建筑与洱海的关系,让使用者可以各取所需,互不干扰。这个设计最难的是要跨过面前的马路欣赏前面的洱海水景。建筑与马路之间的关系很难处理。我们采用了用了一个半下沉的公共空间,来塑造一个双重的联系。空间下面通过隔墙低下来的地方,可以建立与水景的心理联系,空间上面新塑造了一个平台,建立起与洱海水景更为直接的关系。这个平台用了同建筑主体不同的结构方式(钢结构),其标高也有所降低,同一楼地面建立起更亲近的关系。这个平台右边所接的建筑是开敞的,这个动作,一来让底下上来的流线始终处在宽大的室外感之中,让二楼更有一种地景感而不是建筑感,二来,从马路上看,建筑也显得更加空灵、轻巧,不像周边房子那样很实。
客房设计多样性:一共13间客房,设计创造价值:每间客房都拥有独特的景观,与场地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做了10个不同的房型,创造多样性的体验。与原有房子之间的关系:新老房子之间的交接设计得比较自然,在结构处理和空间功能处理上都很直接,在形态上也有延续。
关注现代建造与传统之关系。
低技作为策略:在造价及当地施工条件限制下,选择了相对常规化的结构和营造体系,具有普适性。
传统材料的当代表达:关注现代建造与传统之关系,在框架系统下用石头墙砌筑界面(当地工匠的一种成熟做法),用质朴材营造客房度假氛围。
旧物再利用:家具陈设使用当地拆除的老木房梁改制,体现了时间的痕迹与一种在地状态。
植物与生活:水院院心种植着百年的古茶树,摘下来的叶就可以在火塘烤制。院子里的石榴,梅子,李子树的果实都会泡制成酒,那应该是到达时的欢迎饮料。后院有一块菜地,摘下来的叶就可以端上早餐餐桌。设计师意图向使用者传递简单、质朴的生活理念。
生态策略与绿色环保
除了“在地性”,我们还强调作为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充分利用当地气候优势。花6位数设置10吨级的中水处理系统(在大理环海路市政排污管网不健全的背景下),为的是“不向洱海排一滴污水”,自净回用作为景观用水,以负责的态度表达着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并且在客栈主入口设置了中水系统的展示窗口,以便客人传递环保设计理念。
![揽清度假酒店 揽清度假酒店]()
![揽清度假酒店 揽清度假酒店]()